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徽州:八千祠堂五千村落(文化散文)

精品 【流年】徽州:八千祠堂五千村落(文化散文)


作者:潘小平 秀才,1460.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429发表时间:2016-10-29 07:57:19

【流年】徽州:八千祠堂五千村落(文化散文)
   5、东南无徽不成镇
   尽管徽商的足迹北达燕京,南极广粤,但其影响远没有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来得深刻,因为在这一地区,徽商影响的是东南城镇的形成与变迁。所以还是让我们回到徽商发迹的淮扬一带,所谓的“无徽不成镇”,说的就是这一带。胡适晚年,曾在书房里口述他一生的历史,斑驳的光影里,一些久远的往事时隐时现。说到徽州人,他这样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这个地方就只是个村落。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这个小村落变成小市镇了。
   这段话后来写进他的《口述自传》,作为对一个商帮的诠释,没有比胡适先生的这段话再具体生动的了。根据史料记载,苏北安东县南六十里的支家河,原为淮北盐运司所在地,明代中叶以后,由于黄河全流夺淮入海,苏北水患日趋严重,盐运司于弘治、正德年间,改驻淮安的河下。安东即今天的涟水县。与它一同迁往河下一带的,还有淮北批验盐引所和淮北巡检等盐务机构,这自然带来大批盐商向淮安的迁移,由此造成了河下异乎寻常的繁荣。
   苏北小镇新安,大约就是从那时起,从乡村变成了市镇。而从这个遗留下来的地名我们知道,改变这一切的,是徽州人。如果我们对东南城镇的变迁,做一种整体的区域性关照,我们还会发现,明代中叶以后,随着两淮盐政制度的重大变化和它所带来的商业职能的扩充,扬州迅速地完成了它的城市化过程。除此以外,扬州周边的淮安关厢以及淮盐的转运枢纽仪征、汉口等地,也在这期间日趋繁盛。这还不仅仅是指淮、扬、仪、汉这样的中心城市,而是指在滨海荒陬和僻野乡村间,也由于商业的繁荣,快速地生长着一种城镇的元素。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徽商在中国地图上,为我们创造了小镇新安。从这个地名,我们验证了几百年前,关于“钻天洞庭遍地徽”、“无徽不成镇”的民谚。通州至泰州一带的二十个盐场,其场署所在,后来都形成了街市。如粮垛场街市、安丰场街市、富安场街市、角斜场街市、丁溪场街市、草堰场街市,等等。这一类场镇的设置,最先是为了管理盐场,由盐务官驻守,慢慢就发展成了交易中心。
   不难想象,在这些街市之上,活跃着大批徽商的身影。
   当年那些由盐场转化而来的市镇,今天大多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为我们空留下一些地名。随着盐业经济的衰退,往日这些曾经盛极一时的市镇,都衰落了,它们重又退回到了乡村。
   6、扬州繁华以盐盛
   明清之际一个自号惺庵居士的文人,写过这么一首《望江南》:“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还乡。”
   诗中所说“富贵不还乡”的,主要是徽商。虽说这时,地处长江、运河交汇之地的扬州,也还有晋商的存在,但显然已经无法与徽商相抗衡了,此时的扬州,早已是徽商的天下。发了大财的徽州商人们,一方面在当地大肆建造豪华园林,一方面拿出大把的银子买官,日日置酒高会,既驰骋于商场,又混迹于官场,这就是惺庵居士所谓的“经营盐典仕而商”。在当时,这样侨寓扬州的徽州商人很多,就是他们,造就了有清一代扬州的辉煌。
   我们今天看见的扬州园林,多属私园性质,比如汪立德的小香雪,汪秉德的尺五楼,汪廷璋的春台祝寿,徐士业的水竹居,黄为荃的桃花坞,黄履暹的趣园,洪征治的倚虹园等等,都是客居扬州的盐商所造。仅从姓氏上就可以知道,这些人均是徽商。有的大盐商如江春,一人拥有多处亭园,像净香园、康山、水南花墅、秋声馆,就都是江春的私家园林。汪姓盐商的私家亭园平山堂,更是扬州官场士绅、文人雅士聚会的地方。汪氏世居徽州稠墅潜口,出过汪懋麟、汪应庚这样煊赫一时的两淮盐务总商。所谓“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是说在不同时期内,歙县各姓代有其兴,像江村之江、丰溪澄塘之吴、潭渡之黄、岑山之程、稠墅潜口之汪、傅溪之徐、郑村之郑、唐模之许、雄村之曹、上丰之宋、棠樾之鲍、兰田之叶,等等,都先后坐过两淮盐务总商这个位置。
   平山堂所在的扬州西北一带多风景名胜,也是康、乾两帝多次登临的地方。康乾时代,一出北门,楼台相接,尺五楼、水竹居、小香雪、桃花坞等等,沿保障河两岸蜿蜒分布流转,绝大多数为徽州盐商的私家亭园,而造这些园子,又多是为了接驾。康熙六下江南,而乾隆效法乃祖,也是六度南下。围绕接驾,扬州形成了一个以行宫为中心的园景群落,卜居于扬州的黄、江、程、洪、张、汪、周、王、闵、吴、徐、鲍、诸盐商,当然主要是徽商,以重金聘请名士为他们设计图稿,对城外风景区进行了整体规划。天宁门外,平山堂下,画船箫鼓,殆无虚日;曲水高台,十步一花。扬州城即是从那时起,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旅游资源,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城市格局,并一直延续至今。
   7、海上贸易亚欧通商
   胡适说:“徽州人正如英伦三岛上的苏格兰人一样,四出经商,足迹遍及全国。”当经营范围越来越广,势力越来越大之后,徽商开始涉足传统盐、典、茶、木之外的生意。他们的足迹不仅遍及全国,甚至远及海外。当年苏州的汪溢美号,每年有两万匹绸缎运往英国皇宫,三十万匹绸缎出口,这与当时英国上流社会对中国丝绸的偏爱有关。1708年英国的《每周评论》上说,连英国女王也爱穿“汪溢美”的中国丝绸。丝织业在欧洲起步很晚,由中国传入的丝织技术,最先在意大利落根,在15世纪后的一百多年里,带动意大利的最后一次繁荣,接着又在欧洲遍地开花。当时法国巴黎、里昂的丝绸商人,为了迎合本国人的嗜好,将他们自己织造的丝绸,贴上中国的商标,并仿制中国龙的图案,但终因远逊于中国丝绸,而打不开销路。现在我们从欧洲个美国的博物馆,还可以看到清代织造的出口丝织品,其纹饰图案具有浓重的欧洲风格,展示了中国工匠对西方艺术情趣的捕捉能力和卓越的创造力。
   中国茶叶开始出口欧洲,约在明末清初,它首先在荷兰登陆,其后风靡瑞典、西班牙、普鲁士、法国、丹麦、葡萄牙等国。英国稍迟于荷兰进口中国茶叶,到了17世纪末期,英国各阶层已经饮茶成风。大量介绍茶叶知识的文章和广告见之于报端,为中国茶叶在英国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西方市场的巨大需求,使得茶叶贸易成为国际通商中的最大单项贸易,以至整个亚欧通商的18世纪,被人们称之为“茶叶世纪”。当时中国每年销往欧洲国家的茶叶,大约在24万担左右,其中英国进口的茶叶最多,约占总量的1/3。而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平均为每年330万英磅,也就是说,从中国去的茶叶,提供了英国国库总收入的1/10。
   不仅如此,徽商还敢于率先犯禁,从事海上走私贸易,加入由伊比利亚半岛人发起的世界性向海洋挑战的行列。嘉靖年间,在杭州湾外舟山群岛双屿、大茅港出现的带有国际性的海贸市场,是由许栋兄弟、汪直和福建的邓獠等人,纠集葡萄牙、马六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商共同创建的,而许栋兄弟和汪直,都是徽州人。在近代贸易发展初期,商业是和海盗、走私、掠夺以及贩卖奴隶联系在一起的。
   汪直还仿效西方海商,制造大舰,武装起来,称雄于东亚海域,他后来甚至在日本五岛建立了商业殖民地,进行海上贸易扩张。
   8、一世夫妻三年半
   山潆水聚的徽州,生存压力巨大,是个高移民输出的地区,根据徽州俗例,男子最迟到了十六岁,就要出门做生意;因为要出去学生意,徽州人往往早婚,十二三岁完婚的比比皆是,此后外出学徒、经商,有的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还乡。因此当地流传有“歙南太荒唐,十三爹来十四娘”的俗谚。《新安竹枝词》:“健妇持家身作客,黑头直到白头回;儿孙长大不相识,反问老翁何处来?”这就是清代学者魏禧在《江氏四世节妇传》中所说的“出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归,归则孙娶妇或子不识其父焉。”
   今天,在徽州民居的老式隔扇上,我们还能看到很多以徽商为题材的木雕,画面中的徽州男人身背包袱,夹着雨伞,行走在山间的小路上,身后,是他依门而立的新娘。徽州有“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的说法,据胡适的解释,徽州“一对夫妻的婚后生活至多不过三十六年或四十二年,但是他们在一起同居的时间,实际上不过三十六个月或四十二个月——也就是三年或三年半了。”
   很难想象,徽州女人的一生如何度过,也因此,徽州的节妇烈女最多。在徽州,节妇烈女可分为贞、节、烈三类:女子品行端正,未嫁而能自守的,谓之贞;已嫁从一而终,夫死而不再醮的,谓之节;遇强暴凌辱而以死相拒,或者夫死而自殉的,谓之烈。黟县的叶氏贞女许配给卢家时,才十一二岁,但未等出嫁,丈夫就去世了。叶氏女得到噩耗,哭得死去活来。她立志守节,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望门寡”。为了表彰她,人们为她立了一座贞节牌坊。今天,这座叶氏牌坊已不复存在,我们仅能从《黟县志》中,看到关于它的记载。
   很难知道她当时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夫死守节的徽州妇女,往往足不出户,自我封闭,艰难度日,“深闺独守夜如年,四壁青灯自明灭”,过着一种心如死灰的生活。但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却透露出了节烈妇女内心深处的痛苦。这则故事记载在《新安女史征》中,说是有一位徽州女人,结婚三月丈夫就走了。这妇女以刺绣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很艰难。但每到一年的年终,她仍然以辛苦积攒下来的点钱,换回一颗珠子,用来记载丈夫离家的岁月。她私下里将这颗珠子,称为“记岁珠”。一年又一年,珠子一粒粒增多,等到她的丈夫回来,妇人已经死去三年了。
   因为风俗的侵染,徽州妇女只能走上节烈的窄路,而内心的苦痛,只有她们自己知道。
   9、儒贾不分亦儒亦商
   雍正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说过“山西人一等人经商、二等人务农、三等人当兵、四等人读书”这样的话。晋中乡谚所谓“生子有才可经商,不羡七品宝堂皇”。而徽州呢,徽州恰恰相反,是一等人读书,二等人经商。而作为商人,徽商有自己独特的经营之道和商业理念,形成了“贾而好儒”的特色。徽商在经营活动中,始终遵循一条原则,那就是讲求信义,诚信服人,这也反映了他们商业上的远见。不惑于眼前小利,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才能做大做强。所以他们大都不取暴利,而是薄利经营,让利于民。明代南京城内,有当铺大约500余家,主要是由徽州人和福建人所经营。而这两个商帮的经营之道截然不同,福建人高利经营,徽州人微利经营,竞争的结果,是徽商击败了闽商。明朝徽州人汪道昆说到徽商,说他们是“贾为厚利,儒为名高”,这里的“名高”,是一种声誉、一种名望、一种信誉度,由此可以获得一种地位和人脉。义和利,永远是摆在商人面前的一对矛盾,商场中见利忘义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徽商的信条是:职虽为利,非义不取。有的徽商在义利难以两全的情况下,甚至舍利取义。明正德年间,休宁商人汪平山在安庆、潜阳和桐城之间经营粮食生意,某年江南大荒,粮价暴涨,当其时,汪平山非但不借机哄抬市价,反把平日囤积的大批稻谷低价出售,帮助众人度过粮荒。市场竞争,说到底是商业信誉、商业道德的竞争,由于徽商坚持了商业道德,提高了商业信誉,也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使自己成为明清之际中国经济中最举足轻重的大商帮。
   徽州社会,往往是亦贾亦儒,贾儒不分,虽士大夫之家,也以商贾游于天下;虽深山僻野,亦不乏诗书礼仪之家。这也使徽州的世风日益儒雅。徽商为了强化自己的儒商特色,还不惜采取多种手段,如广交文人学士、建书楼、兴文会、办诗社、蓄戏班、好书画,其中尤以教育为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商帮,像徽商那样对教育、文化和社会公益事业投注那么大的热情,那么大的财力,并且蔚为风气,代代传承。
   “欲把名声充宇内,先将膏泽布人间”,徽商的义举、善举,为他们赢得了儒商的美名。徽商利润尤其是盐商巨额利润所形成的丰厚的物质基础,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为徽州文化、教育、科学、艺术、出版等等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只有进入徽州,我们才能深切体会到徽商对于整个徽州的意义。
   10、绩溪厨徽菜馆
   由于明清之季,徽州商人鲜衣驽马,往来平康间,徽菜随之风行全国。所以在清代,徽菜馆遍布全国,仅上海、南京、苏州、扬州、武汉、芜湖等地,历史上就出现过200多家徽菜馆。徽地岭谷环绕,林竹遍布,溪水清澈,适宜于各种珍稀植物的生长,其中可食用的蔬菜、果品、菌菇、野菜、药材有800多种,为徽菜烹饪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徽菜的特点是重油、重火、重色。在清人笔记中,说到官场应酬,经常有“一品锅”的字样出现,那是因为徽商流风所至,将徽菜带到了京都。

共 61999 字 13 页 首页上一页1...3456789...13
转到
【编者按】很多画家,都喜欢去西递、宏村等地写生,不需要刻意找,随意停留在一个地方,就是一幅极美的画卷。《徽州:八千祠堂五千村落》一文,就好似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长卷。黄山水,新安源、徽州民俗、徽商、徽州古村落则是水墨画的四个层次。而有缘依次走过的作者,则是这幅图中,被古民居、祠堂、牌坊掩映的那一个。她并不期许在走过的地方留下什么,而是一直在思考,可以带走什么,反馈回来什么。每次走入徽州,这个古老的地理概念,作者都会被徽州昔日的辉煌震撼,她用文字一笔一笔用心描绘,将对她所有的喜爱和尊敬,都跃然纸上。 先说水。水是这幅图的脉络,“黄山水、新安源”一章节,顺水流动。新安源头六股尖、九曲率水几流转、世外横江有桃源、丰乐水下岩寺来、有水若绩扬之水、大徽岭下大徽村、新安江口汇三江七小节,描写徽州之水“缭绕变化,浮光摇影”。同时,也为下一层描绘,搭建好忠于事实的极为精准的框架。每小节之间,作者书写“现在,让我们进入……”读者会有一种感觉,我们并非在阅读文字,而是真真切切地走入徽州美景,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丈量那里的每一幕风景。作者常用独立的段落:毫不过分;这说法很诗意。以表示她的惊叹之心。 写过水,继之写这里的民俗。“徽州是个独立的民俗单元”,道出这里的独一无二。同时,深层次挖掘出之所以如此的缘由:徽州是一个移民社会、聚族而居烟火万家、百年不乱谓为纯族、傍水结村依山造屋、风水咽喉水口财神、街巷勾连形似迷宫、马头花墙五岳朝天、有堂皆井无宅不花、祠堂连云远近相望、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寂寞青春风雨牌坊、汪公崇拜岁时俎豆、烟雨廊桥寂寥古亭、打目连嬉龙灯等十四小节,顺着各自的纹理,呈现徽州独特民俗,描绘画卷独特的底色。 框架底色绘制之后,人物悉数登场,“徽州与徽商”。徽商可以说是徽州文化的经济基础。身背包袱、夹着雨伞,行走在山间宽不过一庹小路的徽商,每一个都会有自己的血泪史。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徽州古道商路迢迢、走到深渡丢了家务、北达燕京南极广粤、东南无徽不成镇、扬州繁华以盐盛、海上贸易亚欧通商、一世夫妻三年半、儒贾不分亦儒亦商、绩溪厨徽菜馆、弥天花雨唱徽州等十一小节,若十一根线条,将徽商勾勒,虽并不精细,但个性分明,栩栩如生。 框架、底色、人物都有了,就有了家。“徽州古村落”。西递、宏村、龙川、棠樾、呈坎、唐模、篁墩、浯村、上庄、雄村、万安、渔梁等12个古村落,是徽州数不清的古村落中代表。有的诸如西递、宏村已经享誉中外。有的则依然在徽州山水中静默。村落中的祠堂、牌坊、街道、桥梁、谜窟、水坝大多还保留着最初建造的模样。 作者用文字描写的惠州水墨长卷,似有訇訇水流之声,将我们环绕的同时,让我们不受赞叹作者为了书写此文,而查阅的大量资料,以及缜密、详尽、精准、客观的描写,都彰显作者严谨的行文作风。这些,亦是徽州文化精神的传承。作者此刻好似背着包袱,夹着雨伞的徽商一般,行走在古老而仍灿烂的古徽州之间,脚印里,是作者的领悟,双眼所及之处,是对这里一草一木,一房一屋的敬重和珍爱。 此文,作者用细腻的描写,清晰的层次,徐徐展开这幅水墨长卷,读过,仿佛置身其中,移步换景,流连忘返,受益匪浅。此文,具有深厚的现实指导意义,是一篇厚重的文化散文。可谓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平淡是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103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6-10-29 08:05:17
  细细品读了好几遍,从来没有去过,就仿佛真的跟着您走过一遍似的。一幅幅美景交替呈现,一幕幕场景穿越时光重现。真的好喜欢。有机会去,一定带着您的文字,重游故地。
2 楼        文友:醉吟烟霞        2016-10-29 11:44:01
  作者的笔触,灵魂的邀约,就这么一步一步走进去了,单就徽州二字就会让人联想,村落,花海,民居,还有那些在语言里,服饰上,饮食中的淡淡思绪。
   编按的洋洋洒洒没有简单的复制,编辑与作者的共鸣,给读者当然也是同样的烟火味道。谢谢!
用腳步丈量北大荒這片神奇的土地,用相機記錄身邊的故事。
3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6-10-29 22:21:57
  读后
   1、那些在漫长而黑暗的徽州古道上亮起的一星两点的火把,该是多么温暖而美丽的意象啊。
   2、鸿篇巨制,学识储蓄,隽永见识,深邃思想,如排山倒海,浩浩荡荡,一泻千里,读之如饮甘泉!
   3、感谢作者无私分享!真真辛苦!【敬茶】
4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6-10-31 17:34:26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