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遇见】烈日下的苏巴什(散文)

精品 【晓荷.遇见】烈日下的苏巴什(散文)


作者:吴连广 童生,821.6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13发表时间:2018-06-19 16:35:19


   随着时光的脚步一步步地走远,时间不断地剥落着宽厚的墙体和塌落厚大的土坯,顺着缓缓的曼坡滚下,滚入潺潺的库车河中,卷入一去不复返的岁月深处,只留下一片残破不堪的残垣断壁和纷纷扰扰的往事,沉淀成为一种我们探寻的目光,一种对过去时光的迷恋,对未解之谜的痴狂。面对一堆没有任何文字记载的黄土包和高大耸立的残墙,它们就像一座座无字的纪念碑,无不渗透着一股神秘感觉和内心挥之不去的眷恋,留给我们的是一堆待解之谜,是我们对这样一草一木的热爱。我喜欢这样探寻的行走,它总是让我们在不断的猜测中思索中,寻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也许那些答案并不精彩并不合理,可它并不影响我们对一种食物的热爱。
   在苏巴什西寺院,这座毗邻龟兹美女墓葬的佛塔,并非为龟兹美女死亡而建的。应该说,佛塔早于龟兹美女死亡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因龟兹美女身为龟兹王后,又因苏巴什佛寺是龟兹王王室寺院,佛教又是龟兹国的国教,遵照佛教习俗,把龟兹美女葬于此是非常合理的。但我知道,这座佛塔不是当年这座佛寺群中最显赫的建筑,最起码不能与我们刚进来时看到的大殿相比,那是当年整个佛寺群中最核心的建筑,也是教徒们最向往的殿堂。它既是平日颂经礼佛受戒的地方,也是躲避战乱和异教冲突的堡垒。其实佛塔更像是一座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物,或许是为珍藏佛祖舍利或大德高僧舍利而建的塔。
   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就有这样一句话: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1987年,法门寺地宫被打开,地宫珍藏4枚舍利。其中两枚为白玉所制,另一枚为一高僧的舍利。这三枚都属于“影骨”和“灵骨”放置在一起是为了保护后者。“灵骨”色黄而有似骨质的颗粒分泌物,经专家鉴定,这一枚就是真身佛骨。法门寺也随着真身舍利的出土而成为佛教的胜地。这样看来,苏巴什佛寺的佛塔底下是不是也有地宫呢?地宫之内又是藏得什么宝贝呢?据看护苏巴什的老王说,佛塔底下像一个深不见底的大洞,一块石头撂进去,滚好长时间才听到落底的声音,而且那声音变得很微弱了。
   老王的话可不可信我不知道,但老王传递给我的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佛塔底下是空的。为什么佛塔底下是空的呢?又到底空到了什么程度呢?是和法门寺地宫构造一样吗?很多问题一下子就跳到了眼前了,说真的,真希望打开苏巴什佛塔地宫,也像法门寺一样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也许也供奉和安置着舍利、经卷和各种法物,让我们了解更多关于苏巴什记述,以及为何建这座佛塔,是为了存放大德高僧的舍利?还是有其它原由?听懂佛教的人说,佛塔不是随意而建的建筑物,建每一座佛塔都是有很多讲究的。佛塔起源于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她的弟子们为了纪念他,各自建塔以埋葬他的骨灰。所以佛塔也是佛教徒主要膜拜的对象,建塔之风也就从那时留下了。师傅圆寂后,弟子们为了表示对师傅的怀念和追思,徒弟们都要出去化缘,筹集资金为师傅建一座塔。时间久了,就成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老王还说,他怕佛塔底下太空会塌了,没事的时候,他就背石头往佛塔地下投放,已经投了不少了,可还是深不见底的样子。老王总喜欢扛着一把铁锨在苏巴什遗址里转悠。这是他的工作职责,也是他多年不愿离苏巴什的原因。他喜欢这里的宁静和心灵的清纯,更让他有一种与佛为伴的神圣感。老王看护苏巴什已有十几年了,他对这里的一石一砖都很熟悉,哪个角落都留下了老王的足迹。这些年来,老王和苏巴什一起感受时光的脚步,一同走过了十几载风风雨雨的日子,没人比老王更知道保护的重要性,如若仍由风吹雨打,一堵堵大墙倒下去,变成了一堆红褐色的土堆,不知道在不远的将来,苏巴什也许只剩下了一个名字了。
   苏巴什西寺院的这座佛塔,虽然看上去有些残破不堪,但它保留的型制和规模依然是现今库车地区最为完整的佛塔,不仅如此,登临佛塔,环顾四周,残垣断壁,逶迤相连,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落就呈现在眼前了。佛塔的高度至今仍然有十几米高,但是具体有多少层已经看不出来了,我和谭现锁也细致地数过,但是我们实在不敢确定它的层数。其实佛塔的高度并没有严格规定,一般都是七至十三层。七层来源于七宝:也就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用这七宝来建的塔,故称为宝塔。十三层塔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宗派为十三宗,与西方基督教文化观念相反,十三在佛教中被认为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佛教传入中国宗派为十三宗,塔也是十三层,代表功德圆满,从大多数塔来看,从一层到十五层,在佛教经典里有明确的规定。后来时间久了,随意性也就越来越大了。佛塔,又称为浮屠、方坟、圆冢,最早是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卷、各种法物,许多佛塔会刻有建塔碑记、圣像、佛经等。根据佛教文献记载,佛陀释迦牟尼涅盘后的舍利,被分成八万四千份,在世界各地建塔加以供奉。
   行走在这些土堆之间,不经意你会以为这仅是一种自然地貌,因为新疆很多地方都有水流或风沙侵蚀后形成的特殊地貌,常被叫做魔鬼城。但仔细观察,你会看到属于人类雕琢和抚摸它们的痕迹,那是时间留给我们的最后的纪念。时间是个很可怕的东西,无色无味,摸不着看不见,可是它却总是不知不觉地偷走了我们的青春岁月,用月光染白我们的一头青丝,用轻柔的手指把我们推向无底深渊。没有什么可以与时间抗衡的,不管我们的骨头有多门坚硬,也不管我们有多么蔑视它淫邪的翅膀,我们都将败在时间的微笑里。
   我和谭现锁登上佛塔上方中部的一个平台。这并不是佛塔的顶尖部位,只是佛塔上方的一个平台。在平台的后面还有一个一米多宽,七八米长的后室,据说,那里面原先供奉的是佛祖壁画,当然是必须顶礼膜拜的。我们脚下站着的平台,也是大德高僧们讲经说法的高坛。当我们面对平台对面空旷的原野时,发现了一条半截坡道,看上去最初的坡道会延伸一段距离,也就是说,顺着坡道从底部可以上到这个平台来。后来听对苏巴什有研究的专家说,不要小看这条现在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坡道,在龟兹佛教最兴盛的时候,这是一条很神圣的坡道,一般人是不能走的,只有那些有声望的大德高僧才走的坡道,这个佛塔上的平台也不敢小觑,是大德高僧们登坛讲经说法的地方。那时的龟兹王国政教合一,从王公贵戚到平民百姓无一不信奉佛教的,大德高僧们也是龟兹王国国民最为敬仰的。所以,当时的龟兹大德高僧们有着至高无上的荣光的地位。他们坐在高高的佛塔上,俯视着笃信佛教的教徒们,跪拜在佛塔下的地上,聆听他们声如洪钟地讲解经文,向僧众们宣扬着佛法的教义。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当它开始向世界各地传播时,似乎东方人与它更是心有灵犀,一接触就被它的智慧所迷倒。从地理位置上看,佛教在向东传播的过程中,中亚和中国新疆是它的必经之地,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业贸易之路,它更是一条信仰之路,龟兹就是这个信仰之路上的一个精神驿站,它是佛陀的一个明珠。当中原人对佛教教义还懵懂无知的时候,佛教在龟兹已经酣畅淋漓了,而当整个东亚都浸润在佛陀的教诲之中的时候,佛教却在龟兹无可挽救地消失了。经过千年的风雨剥蚀,经过民族的迁徙、宗教的更替和战争的创伤,今天龟兹古国的地面上已经很难见到佛教的遗迹了。
   玄奘赴印度取经,临近龟兹国国门时,龟兹国王率领群臣及沙门大德木叉毱多等数千僧众迎接,第二天又迎入王宫,以最高礼仪款待玄奘,临走的时候时,龟兹国王还赠送玄奘随行人员和财物骆驼马匹,备以取经漫漫长途使用,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龟兹国王对玄奘大师德行的仰慕与不辞路途遥远取经敬佩之情,也从侧面感受到龟兹王国兴盛的佛教。玄奘大师因无法翻越雪山,是在龟兹住过两个多月的,给王族贵戚讲过经文,也在苏巴什佛寺登坛过坛说过佛法。玄奘大师是在苏巴什大殿讲的经文?还是在登临佛塔之上说过佛法?是呀,玄奘大师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并没有记录这些。也许在玄奘大师心中,这些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所以,他不会把这些小事记录在《大唐西域记》里。
   当我和谭现锁从佛塔上下来,走到半中腰时,发现佛塔土坯气墙体上有一块异样的东西,仔细观察才看明白,那是朽烂的木头露出来了。再在佛塔上寻找,这些木头有横的也有竖的,有序地排列在佛塔的墙体里,之间的距离也是很均匀。我好像看明白了,这些木头是佛塔不可或缺的部分,起到现在盖房子钢筋的作用。在建造佛塔之初,建造者就已经有了具体的规划,也许他是一位建筑大师,知道用什么材料,才能使得佛塔坚固。他更知道仅凭黄土坯子和一腔美好的愿望,是建不起一座佛塔的,而且佛塔有时多米高,就是建起来了,佛塔的寿命也不会长了。他要建一座固若金汤,举世无双黄土坯子的佛塔。在那个没有钢筋和水泥的年代,他首先想到了木头。木头这种随处可见的建筑材料,一座佛塔的模样早就在他的心里具象起来。我们不知道他有没有建造佛塔的图纸,可在他心里早就有一座佛塔了,每一道工序也都装在他心里,应高说他早已是成竹在胸了。首先,他用木头搭建了一个佛塔模型,也就是佛塔的骨架,和现在建造高楼一样,用水泥钢筋浇筑框架,之后再用砖和加气块填充空余的地方。建造佛塔采取的也是这种办法,黄土坯子只是填充材料,承受的压力并不大,直至佛塔建好了,木材和黄土坯子凝成一体,直到今天,数千年时光的砍伐,佛塔依然没有完全倒塌,应高说这是一个奇迹,,让我们对新疆南疆的建筑物,有了最初浅的了解。
   行走之间,我忽然回眸一望,一道刺眼的阳光直射我的眼睛,使我无法看清眼前的一切,还有一种非常眩晕的感觉。瞬间模糊的世界里,一片佛寺建筑群,在我的世界里隆重登场,有序的僧人按部就班地做着自己的事儿。当我路过他们的身旁时,他们好像根本没有看到我,我与他们打招呼,他们也不搭理我。忽然,我的耳边又响起敲击木鱼和诵经的声音,而且那声音越来越大,一直弥漫了我的整个世界。漫漫地闭上眼睛,我看到玄奘大师手持禅杖一步步从坡道走上来,风轻轻地吹起他的袈裟。坡道两侧和佛塔四周聚集着无数僧众和信徒,在一片欢呼之声,看着登玄奘大师临佛塔之上,双手合十盘膝而坐:吾乃大唐僧人玄奘,此行去往天竺取经,因雪山受阻,而今登临高坛,与龟兹众高僧大德共同研习佛法,甚喜,甚慰。
   回到库车城,我还是晕沉沉的,仿佛,我是从另一个世界回来的,又好像我是从佛国世界穿越过来的。我不知道,我的前生是不是一名笃信佛教的僧人,或许,我本身就是佛门弟子。
  
   十四、隔河相望
  
   因为,在县委宣传部工作,带人到苏巴什参观,已记不得有多少次了。可是每次来了,都在西寺院转一转就走了。至于东寺院,只是站在西寺院的高坡上看上一眼,或者远远地拍上几张照片就算完了。总好像那是一个被冷落的才子佳人,默默地注视着西寺院络绎不绝的人流,而自己却独享着那份孤寂那份与世无争的幽静。其实,西寺院和东寺院相隔并不远,仅一河之隔,却有着冰火两重天的感觉。西寺院不仅车水马龙人气旺盛,而且西寺院总好像蕴含着更多令人向往的佛教文化,总是牵动中外爱好佛教文化的人,在这里探寻和思考。东寺院不仅门可罗雀,就连文字记载上,也是草草几笔便了事了。在想搜索有关东寺院的资料,已无从寻找了。
   对我来说不去东寺院看看,不仅是极大的遗憾,也是我不能原谅自己的过错。无论如何我都要过去看看东寺院,哪怕是一无所获,我也想亲眼去看看,亲身体验一下残破高墙的泥土的气息。人干什么是为什么要那么直接呢!总是那么功利,总是那么利益熏心,一切都是围绕自己为中心,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一切都具有目的性和操作性。为什么不能抛下那些五彩缤纷的诱惑和私欲的膨胀,去干一些在别人眼里并不一定有意义的事情,也许有人会说你傻会说你不可理喻,可那却是有益于自己一生的成长,有益于我们看清这个美丽世界背后的丑陋和阴暗角落里的善良。
   有些朋友不在生活里,是在生命里。陪伴不在身边,却在心间;不曾牵手,却真实拥有;不曾谋面,却铭记于心。说不出的情,若有人明白便是幸福;表不出的意,若有人相知便是知己。其实人并不需要太多,孤单时有人陪,无助时有人帮,落泪时有人懂,于心灵是一种温暖,于生命是一种感动。有朋友发来这一则短信让我非常感动,我不知道他的这番感慨是什么心情和心境,但是,让我看了还是那么温暖那么令人感动。假如我们都能做到如此境界,又何愁天下无知己!又何愁自己活得不快乐。
   说白了,人活得洒脱一点活的轻松一点,不为名利奔波,不被虚荣所迷惑。不是说无欲则刚嘛,但是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劣根,要想根除自身的劣根,却比根除肿瘤还要麻烦。肿瘤切除了就没有了,可欲望就像恶魔缠身一般,将伴随你这一辈子。人一旦私心杂念的欲望占据了上风,就很难自拔于泥潭陷阱的困扰。佛教讲究的就是修身养性,积德行善,普度众生。特别小乘佛教,以今生的苦修换取来世的天堂。这样的思想和目的,在现在看来无异于笑话,然而对于信奉佛教的僧众来说,却是他们愿意用一生苦难的追求,修炼自己的天性,为的就是死了以后可以升入天堂,享受另外一个世界荣华富贵。

共 34141 字 7 页 首页上一页1...34567
转到
【编者按】这组散文,十四章文字,叙述烈日下在苏巴什的游记,那是多年的向往,叙述生动详实,内容丰富厚重。《苏巴什前世今生》,这一章文字叙述苏巴什的历史,苏巴什故城实际叫"苏巴什佛寺",又名"昭怙悝大寺",波涛滚滚的库车河穿城而过,故城遗址始建于东汉(公元1世纪),隋唐(公元6至8世纪)盛极一时。《心灵的向往》,叙述自己对苏巴什的向往,总是与其擦肩而过,不能畅快淋漓地游览苏巴什佛寺遗址,留在心头的是深深的遗憾,是人生最无可奈何的心路历程。《骑着自行车来库车》,叙述文友谭现锁骑着自行车来库车,300公里的路程,两天的艰苦骑行,自己要与他一起去看苏巴什。《八月的苏巴什》,八月的南疆酷热难耐,作者和谭现锁还是来到苏巴什。《没有离去的佛》,来到苏巴什西寺院,感受到了佛的存在,而且永远没有离去,行走在苏巴什残破的遗址上,看到佛光笼罩着一座座残破的僧房和禅房。《一只小狗的亲昵》,作者几次来到苏巴什,西寺院里那只看家护院的小狗与作者很熟了,文中的叙述很有趣。《疑团重重》,这章文字又回到苏巴什的历史,感悟至今已留在库车境内的佛教洞窟和苏巴什佛寺遗址,记录下了佛教东渐的历史。《气势恢宏的大殿》,曾经恢宏的气势,依然让作者感到无比的震撼。《一只被盗掘的舍利盒》,叙述1903年,日本的一个探险队,在苏巴什古城西佛寺遗址盗掘了一只精美的舍利盒,现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一座奇怪的房屋》,游览中看到一座奇怪的不知名房屋遗址,只是几堵残墙,却带给作者和友人更多的思考和猜测。猜想可能是当年存放经卷的藏经房。《龟兹美女》,叙述库车王府龟兹博物馆之游,看到了著名的龟兹美女墓的遗址,是当年一位难产而死的王妃。《谜一样的佛塔》,在苏巴什西寺院,这座毗邻龟兹美女墓葬的佛塔,让作者想起了久远的历史故事和许多难解之谜。《隔河相望》,叙述了与西寺院隔河相望的东寺院,那里有着更多的秘密,自己一定要去看看。优美而厚重的系列散文,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622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18-06-19 16:36:53
  这组优美而厚重的散文,叙述苏巴什之游,叙述生动详实,引人入神。感谢赐稿支持,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2 楼        文友:何叶        2018-06-20 19:45:43
  吴老师文笔优秀,是我社团的骄傲!棒!
何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