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家园】关中女人(小说)

精品 【家园】关中女人(小说)


作者:张民胜 秀才,1047.4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292发表时间:2013-05-28 07:19:43


   十二
   在搬席筒时,爷爷给徐德仁说他住在商州磨岔沟。爷爷背着奶奶回到了商州磨岔沟。奶奶在商州磨岔沟生活了五十年了,在这里,她和另一个女人黄小娥共同侍奉着那个叫刘根苗的男人。这五十年,奶奶是在怎样的自然环境里生活?和怎样的一群人共处在天地间?商州是怎样的一个地方?……许多许多的问题,在前面只是点滴提到,没有系统的介绍。奶奶生在关中,长在关中,因为那场灾荒,鬼差神使得来到商州。一个全新的环境,不同的风土人情,对奶奶有哪些影响?奶奶对那里又有那些影响?这些,象谜一样。当我会用笔写作文时,我就对这一切感到新鲜好奇。
   商州地处秦岭南麓,西与蓝田接界。溪水向东流,是丹江的源头。沟沟岔岔的水,慢慢的汇聚,形成了当地的特有地形,沟岔峪川。商州,就是因那是商鞅的封地,故有“商”字。设州时叫商州,设县时叫商县,也叫商洛,商於等。据说这些和秦的变法大臣商鞅有关。商是鞅的封地。商鞅死后,曾被反对变法的人鞭尸扬坟。后来有一智者说:“商者,伤也;鞅者,殃也。鞅落商州,必遭殃伤。”我一直不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听人常说“商州地方不邪,人邪。”联系到周围的人的取名及绰号,以及人们说话闲谝时的弦外之音,才理解那句话的意思:商和伤同音,鞅和殃同音。鞅流落到商州,必定被殃所伤。我原以为,是鞅领地后,才叫商州,历史上不是有商鞅变法吗?经过考证,鞅不姓商,姓卫。是领商地后,人们才叫商鞅。历史上,虞契始封商,号称商国。周时商高(提出勾股弦定律)封于商。这些都早于商鞅,说明商在夏之前就有名了。人们一致认为是因境内有商山而得名,那商山又是何时何人命名的,恐怕谁也说不清了。这就像现在,人们不知道高祖、曾祖叫什么名字,但能知道父亲、祖父叫什么名字。
   古人韩愈从长安出发,到蓝关后发出的千古绝唱“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秦岭在云雾缭绕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大雪铺满道路,淹没马蹄,马不肯前行。一千多年过去了,每每走在蓝关古道,人们总是默诵或大声朗读这句诗。而蓝关,也是蓝田与商州的分界线。而这一分界线比较奇特。在其他地段,均以秦岭的山梁为界,到这里却拐向蓝田境内。
   据老人们说,过去商州和蓝田属于不同的道府。商州知县和蓝田知县因县界划分意见不一,就约定在某一天的鸡叫头遍,各自从县衙徒步出发,以会面地点作为分界点。商州知县听到鸡叫第一声,一下子就翻身下床,三两下就穿好衣服,叫上衙丁,打着火把就摸黑出发了。鸡叫两边时,他们翻过麻街岭;鸡叫三遍到了牧户关岭,天刚亮。没有碰到蓝田知县,连狗大的人也没碰到。他们歇了一会儿,就沿着下岭的路一路小跑下去。他们想,没在岭上会面,那就快走,走一步就占一步,走一里就占一里。过去听说过跑马圈地,而商州知县来了个跑步占地。再说蓝田知县,听到鸡叫头遍,醒了,翻了个身,准备起床。他的三姨太拉住他,说还早着呢,他想想也是,当官何必这么辛苦。鸡叫搅了他的清梦,他索性爬上三姨太的身上,干起了犁地的活。鸡叫两边,师爷叫知县,“老爷,该起身了。”知县正干的欢,回说:“正忙着呢,别扫兴,等忙完了再说。”师爷听到三姨太正在依依呀呀叫床,也不敢再叫,这事才是正事。鸡叫三遍,天亮了。蓝田知县才洗漱穿戴,又吃了早餐,才带着衙丁上路。他在想,商州知县说不定现在还在干犁地的活,自己这么早上路,去那鬼不下蛋的地方,真是遭罪。那穷山恶水,谁要谁拿去。商州知县已走过牧护关,还没遇到蓝田知县,就继续向前走。日上三竿,他们走到了蓝关,已经走过了宽敞处,在狭窄地带已走了好几里。他们看看,差不多,再向下,全是岩石,没有多大用处。索性就坐下来等。等了一个多小时,蓝田知县摇着蒲扇,大汗淋漓的走来。他一屁股坐了下来,气喘吁吁。两个知县就在蓝关签了分界文书。从秦岭北麓向下,水向西流,入灞河。这一道川只有牧护关地势平坦开阔,山上有树。在上游有分岔向南北延伸,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是这一道川的白菜心。如果把这一道川比喻成一整棵白菜,这次分界,商州知县早起快赶,将整棵白菜都纳入商州版图,只给蓝田留了一节白菜根。后来蓝田知县得知牧护关竟是如此富饶,竟骂了一句:“韩老儿误事啊,说什么雪拥蓝关马不前。我以为马都不肯前行的地方,有啥用处,被商州知县抢了好处。”在心里,他想,“女人误事啊。鸡叫头遍,自己就该起身。偏偏贪恋女人,却失去了那么一大块土地!”
   过了蓝关,就算商州境地。蓝田和商州的的最高点,就是秦岭的各个主峰。翻过秦岭主峰,就是秦岭南麓。水向东流,汇入丹江,再汇入长江。
   诗人贾岛写到:“一山未了一山重,十里没有半亩平。”也有人把地球的山水田划了比例:三山六水一分田。商州境内,是沟岔从横,山山相连。那里的天,被山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抬头仰望,天只有巴掌大。放眼远望,几米之外,就是山,有树的山,没树的山,有土的山,没土的山,青的山,灰的山,险的山,缓的山……总之,这里就是山的世界。磨岔沟,就是着许多山中一条沟,在沟顶分出两岔,叫南磨沟和北磨沟,我们家就住在北磨沟口。
   奶奶居住的自然环境就是重重叠叠的山,门对青山,背靠青山。山中无甲子,绿了黄了,一年就过去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几乎天天上山,砍柴打猎,挖药采果,山就是他们生活的场所。奶奶是小脚,无法爬山,上山的时候很少。奶奶就经常坐在门前,看山。看山上的花开,看山上的树绿,看山上的鸟飞,看山上的动物跑。奶奶有时也走到山根,试着爬山,但终究无法进到山里。山上的小路,崎岖蜿蜒,成一定的角度,奶奶的小脚在山路上,无法平衡身体。奶奶的眼睛,从小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川,在远处天地相接,灰蒙蒙一片。现在,五十年了,看到的是近在咫尺的山。奶奶感到自己的眼睛已经退化,眼睛射出的光,被山弹了回来,弹得眼睛好疼。所以,奶奶大多数时候,就静静地坐着,闭目养神。
   十三
   客家人,又叫客户人,他们在迁徙中,融入了祖国各地,大江南北。他们属于客家民系。“客家”这一称谓的来历,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对其居住地来说,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可以说,离开了迁徙,就不会有“客家”这一称谓。客家人也并非是指我们平常所说的旅居他乡的客人,而是迁居后保留自己的民俗和语言等文化特征的居民。他们迁居后,落地生根,用自己勤劳的的双手在居住地开荒种田,打猎捕鱼,与当地的土著居民共同开发建设美好的家园。据考察,客家人原居住在中原,在周时就大举南迁,后历朝历代都有迁徙,也有回流。客家人为迁入地带去先进的中原文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有人把客家人称为东方的犹太人。举个例子,中原的吴姓南迁,曾在吴越一代建立吴国,一度强盛,将越国打败。后来可能是人们常说的叫胜利冲昏了头,又被越王勾践所败。据考证,吴国的确是客家人建国,是让越王吃过屎的。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客家人的博大胸怀,灭了越国,却没有对其王室斩草除根。
   刘家就是客家人,我从小就在客家文化、土著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织的空间中耳濡目染,浸淫在几种文化的沐浴中,被动的接受着教育。人慢慢的长大,渐渐的也掌握了一点几种文化的特征。当我开始思考的时候,我又对自己掌握的有限几种文化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客家文化比较粗俗,像老牛疙瘩绳一样,纯朴自然,具有原始生态意味;土著文化是一种变态的人妖文化,吝啬作秀,口是心非,市侩势力,阳奉阴违,具有变态的铜臭味,是地地道道的投机文化;现代文化典雅高贵,落落大方,通行流畅,官方认可,是文化的主流,可登大雅之堂,是能拿到桌面子上的官方文化。这样的比较很费劲,也不形象,更不能准确的概括出这几种文化的实质特征。我做了一个比喻:客家文化象村姑,土著文化象妓女,现代文化象贵妇。大家可按我的这个比喻,充分的展开想象,去把握我的启蒙教育的文化氛围。
   然而,我一开始就受到客家文化的熏陶,然后才是土著文化,后来上学了,才接受现代文化的教育。好在小时候都是人云亦云,没有人强迫我去学习,所以对客家文化和土著文化,只是靠自己去领会罢了,没有留下什么太深的印象。上学了,学普通话,用现代的通用词语组词造句写文章。为了博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就有意的去背诵模仿,纠正自己不正确的发音。这样一来,我就对客家文化和土著文化产生了排斥心理,就极力的抛弃忘却。我在想,我以后要当科学家、工程师,甚至要当国家领导人,当然要努力的学习书本知识。其他的一切对于我对是有害无益的。
   客家文化,就是客家话的历史和现实文化。所有客家学者都认同:会讲客家话的是客家人,祖辈是客家,有血缘关系的是客属;不会讲客家话的,只是客家人的后代;不同语族也会讲客家话的,是新客家人。这样一来,客属的范围就大了。客家话是周朝的官话,以《诗经》的音韵为证。客家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是保留古汉语最多的方言,词汇和语法上保留着许多古代汉语的音韵和词语,因而被称为“古代汉语活化石”。客家文化,渐渐地被人们淡忘。而我们这些客家人的子孙,有的还会讲客家话,有的已不会讲客家话。
   奶奶是关中人,自小受到关中文化的熏陶。奶奶的思想、语言、习惯、生活方式、饮食都与客家人有差别。奶奶来到这些客家人当中,努力地去适应客家人的生活。奶奶就像那出关的王昭君,为商州磨岔沟带去了关中的文化及生产生活方式和习惯,商州也在同化着奶奶。五十年,对奶奶来说,痛苦而漫长。昭君出塞,汉家皇帝为了显示中原的地大物博,为了安抚匈奴,为了推行和亲政策,他们给昭君准备了丰厚的陪嫁,吃穿住行,应有尽有。昭君除了住的地方与过去不一样,别的几乎没有差别。昭君吃不惯腥膻的的羊肉,可以不吃,她可以象在汉宫时一样生活,有带去的厨师为她做她想吃的。有匈奴王的宠幸,她的一切都可得到满足。然而,奶奶是在灾荒时为了活命走进了商州磨岔沟,她什么都没有,她只有用自己孱弱的女人身躯去适应这个穷乡僻壤的生活。奶奶是先接受关中文化,后融入客家文化。而我是先接触客家文化,后学习现代文化。我们都是在几种文化氛围中生活,我们已经被改造成文化杂交的另类,文化的杂种。奶奶那时经常被人称作老妖怪,她说着客家话,但带有明显的关中口音,让人听起来很别扭。奶奶口中经常冒出一些词,我们都不知道啥意思。但这些我很感兴趣,经常缠着奶奶给我讲故事,讲关中的风土人情。而我,有时也能附和着奶奶,说一些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从书上看到的事。我们这一老一小,反而成了知音。奶奶也许料定,她的这个小孙子,或许才是真正的文化杂交的优良品种,就像马和驴生下的骡子。奶奶的儿女是杂交一代,客家特症明显。孙子辈是杂交二代,奶奶的基因特征才在我的身上得到体现。由于我的母亲是客家人,所以奶奶的关中文化基因在我身上有所体现,但是很少。后来,我上了高中,学习了生物学,对基因遗传有了了解,知道杂交的后代,具有母本的优势,可以继承优秀基因,避免劣势基因的遗传。如小麦杂交:锈病抗倒伏品种与耐旱易倒伏品种杂交,可以选育出耐旱抗倒伏品种,当然也会出现锈病易倒伏品种。前者是人们需要的优良品种,后者是要淘汰的劣质品种。我不知道我是哪一种?也许,父亲应该娶一位关中女子,才可生下具有优良品质的子孙。然而,除过灾荒年代,哪一位关中女子愿意嫁给深山老林里的客家汉子呢?
   十四
   奶奶到刘家后,首先面临着是水土不服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还可能存在。山里水土硬,关中水土软。从关中到山里,同样的饮食,人在关中消化正常,一到山里,就消化不良。症状就是腹胀,不敢吃饭,甚至不敢喝水。有的人就减少饮食,慢慢适应。反应明显的人,还会出现上吐下泻,放屁打嗝,严重的会出现发烧昏迷等症状。有的人因此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神情恍惚,并迅速消瘦。如果没有别的病,这种症状一般持续几天之后,就有明显改善;但如果本身有别的病,那就一时半刻难以痊愈,有的还可能有性命危险。现在人们经常说的高原反应,是缺氧引起的。水土不服,是水里及食物里的不同的矿物质的含量引起的。发生高原反应,有一种叫红景天的药,能很快缓解这种不适。但发生水土不服,却没有那种药物可以缓解这种症状。也许你没有水土不服的经历,但晕车的经历有过吧,水土不服的情况和晕车的情况相似。
   奶奶那时已瘦的皮包骨头,路上一直没有吃到食物,胃已经贴在一起了。到家时,昏迷不醒,当时大家一致认为是饿昏了。老奶奶从自己炕头的一个黑色罐子里倒出一点蜂蜜,调了两碗蜂蜜水,给奶奶和爷爷喂下。他们两人喝了蜂蜜水,很快的苏醒过来。醒来后,爷爷喊饿,老奶奶又拿出家里蒸的包谷馍,让他们吃。然后,老奶奶做了面糊。久饿的胃,不能一下子吃饱,也不能吃过硬的食物,难以消化的食物,那样会撑坏胃的。时值六月,在山里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那时,山里种植的粮食品种很有限,主要是包谷、高粱、谷子、糜子、洋芋、麻子、菜籽等,种少量的稀麦、露仁和大麦,有的还种有洋麦。在关中麦收时节,山里几乎没有收获的庄稼。即使种有稀麦、露仁和大麦,一般也很少。人们一般也不舍得吃,把稀麦留到过年时吃。平时磨一点麦子,留一点白面,留着来客人时招待客人。露仁和大麦,,去壳后熬稀饭,或者炒熟磨炒面。这些都是比较珍贵的细粮,一年很少吃到几顿。我们大多是时候,吃的是包谷和洋芋。包谷糊汤,包谷馍,搅团、凉鱼,这些用包谷变着花样做出来的食物,维系着客家人的生命。尽管种有麻子、菜籽,但很少,所以平时的饭菜里很少有油星。在夏季,许多的野菜经常掺在包谷面中,做成野菜粥,维系着生命。人们的胃,其实大多时候,都和牲口的胃一样,消化着草团。

共 36411 字 8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7
转到
【编者按】一次灾荒,我的奶奶被爷爷搬席筒背回商州。奶奶这位关中女人,一生充满苦难和悲伤,屈辱、自责和期盼。奶奶的愁苦和无奈,在灾难面前的屈辱生存,苟且偷生的悲哀活着!而活着,就要承受一切苦难,承受人们的非议和指责,内心还要承受道德的审判煎熬。这样活着,需要有巨大勇气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力。作品故事性强,一波三折,文笔流畅,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小说!期待江山加精共享!【编辑:关中赤子】【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5284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关中赤子        2013-05-28 08:42:19
  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总是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命运、故事情节、甚至人物对话、细节描写等等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立场和见解,而不是直接发表议论。文中涉及个人观点的议论部分编辑时已做改动。以上观点与作者探讨共勉!
一个文学修炼者。
2 楼        文友:关中赤子        2013-05-28 08:46:18
  个人观点、见解在小说中不显山露水地自然流露出来,应该才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创作。问好作者,笔健!
一个文学修炼者。
3 楼        文友:伊蕊        2013-05-28 10:55:31
  奶奶的老故事,一生坎坷艰辛,其中的曲折与辛酸,亲情与离愁,经历跨越六十余载,所有的感触只有在作者的文字当中,给后人一个感动和启迪的机会。人生苦短,生活的道路都会经历意想不到的艰难险阻和痛苦的抉择,期待和美好的希望。小说感染力强,值得品读和学习!张老师创作辛苦了!伊蕊不会多说,只有感动!问好!
时光里流淌着的是故事的足迹。
4 楼        文友:张民胜        2013-05-28 16:15:22
  谢谢编辑和文友的关注!
执业律师,业余作家。
5 楼        文友:罗档云        2013-05-28 20:37:53
  作者是写这面的专家,祝贺加精!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6 楼        文友:水之影        2016-11-24 19:44:56
  描写出了悲喜交加的现实生活,佩服作者的积累和功力。
7 楼        文友:雪梨之秋        2019-11-24 05:49:18
  命运,生存,道德,人性,都很好的诠释!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