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新生】“周衰”与“归隐”(散文)

精品 【看点·新生】“周衰”与“归隐”(散文)


作者:荥阳家族 童生,565.8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87发表时间:2020-04-19 15:03:56
摘要:西汉史学大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 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难道老子的辞官归隐真就这么简单?那么,老子离开朝廷之后又去了哪里?这位太史公没有交代。只说“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义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位伟大的先哲去了哪里?太史公不知道。这位先哲为什么辞官归隐,太史公的理由并不充分。 带着心中的疑问,我在浩瀚的历史书籍中翻阅,也在众多老学研究者中检索。终于拨开了历史的迷雾,接近了老子那扑朔迷离的身世——

【看点·新生】“周衰”与“归隐”(散文)
   正是由于此种原因,老子才对孔子来了个秘密交接。孔子也应该知道这件事情的利害关系:弄不好,单是孔子将东周的文化典籍带到鲁国一事,就足以使东周有了充分的理由与鲁国爆发一场争夺战争——事涉邦交,干系重大,老子和孔子这两位圣者都会极为小心。
   老子的再三告诫,孔子的严格约束,当然孔门弟子们不敢透露半个字了。不仅没有记录老、孔见面后的谈话内容、所做所为。甚至连孔、老二圣人在鹿邑见面之事也不敢说。——这应该是桑先生所说的历史之谜的较为合理的解释了。
   战争中避难,隐名埋姓属于正常的现象。众所周知,在我国的革命战争时期,老一辈革命家有好几个都曾经改换过姓名:毛泽东改名为李德胜,刘少奇改名为胡夫,秦邦宪改名为博古,邓希贤改名为邓小平……
   他们中有的环境一改变就恢复了原名。有的则一直沿用隐居时期的名字,如邓小平就一直没有恢复原名。而老子“李耳”这个名字就是在这时候改的。“李”与“利”同音,老子熟读《易经》,对中国传统文化实在熟悉不过了,用“李”姓暗含希望王子朝这一派早日胜利之义,与毛泽东的“李德胜”同一寓意。“耳”为老子本姓“儋”的通假字“聃”字的一半。这样看来,司马迁说“老子姓李名耳”也并不是空穴来风。
   但在当时,李耳这个名字是对外说的,而对于与老子一起来鹿邑避难的王公大臣、隐士高人来说,他们还叫老子为“老聃”。但这些文人高士口中的“老聃”与今天我们叫的“老张”、“老王”不同。
   这里的“老聃”是个古汉语中的倒装词组,即“聃老”。其义与今天的“董老”(董必武)、“郭老”(郭沫若)相同。老子到鹿邑避难是公元前的506年,这一年,老子已经65岁,须发皆白,牙齿已落,加上王室内乱以来的操劳奔波,已经显得满面沧桑。大家称他为“聃老”已经名副其实了。
   其实,由于老子在同时代中人的出众才华、渊博学识与他忠厚的为人,身边的人们早就称他“老聃”了。
   然而,对于到明道宫听讲的当地人们,特别是对周围的乡里乡亲来说,大家还是习惯的叫他“老子”。下层的人们习惯用口语,不习惯用文言书面语。所以,这里的“老子”不是倒装句。“老”者尊称也,“子”者先生也。乡里乡亲不管老子姓甚名谁,就只叫他老先生。连老子自己也认为这样叫着亲切,后来他就自称“老子”,一直沿用。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在函谷关讲经之时他还用了老子这个名字。所以,尹喜及其弟子们就干脆将《道德经》取名为《老子》。
   而且,当时社会动乱,高人隐居以求生存已成为一种风气。并不只是只有老子隐名改姓。比如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就遇到过不少隐士。单是《论语》记载的就有四五个:
   在城门口把孔子形容成“丧家之狗”的那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隐士。
   在夜宿石门时遇到的能够说出孔子是“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看门人。
   背着草编路过孔子暂居的大门“击釜知音”的人。
   在渡口遇到的长沮和滐溺。
   还有骂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除草老人和那位“楚狂接輿”的狂人……
   查阅自老子以后的历史文献典籍,我们发现,“老聃”这个名字是从孔子开始的。而“老子”的书面称谓则是从《列子》开始的。也就是说,从“儋”到“聃”的演变是由孔子完成的。而将“老聃”与“老子”并用却是从《列子》开始的。
   我们可以在《礼记》中找到孔子称老子为老聃的例子:《礼记.曾子问》:曾子问曰:「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孔子曰:「天子巡守,以迁庙主行,载于齐车,言必有尊也。今也取七庙之主以行,则失之矣。当七庙、五庙无虚主;虚主者,唯天子崩,诸侯薨与去其国,与祫祭于祖,为无主耳。吾闻诸老聃曰:天子崩,国君薨,则祝取群庙之主而藏诸祖庙,礼也。卒哭成事而后,主各反其庙。君去其国,大宰取群庙之主以从,礼也。祫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主,出庙入庙必跸;老聃云。」......
   曾子问曰: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反葬,而丘问之曰:夫柩不可以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已之迟数,则岂如行哉?老聃曰:诸侯朝天子,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大夫使,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夫柩不早出,不暮宿。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见星也?且君子行礼,不以人之亲痁患。吾闻诸老聃云。……
   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昔者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今以三年之丧,从其利者,吾弗知也!……
   我们知道,孔子曾经向老子问礼,在这里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向孔子问礼。孔子在回答曾子的问题时,常常提到老子。只要是从老子那里学来的总要加上一句:我听老聃说……
   所以,据此我们认为,孔子在这里说的“老聃”就是老子。而“老儋”被写成“老聃”也应当是从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开始的。
   关于列子最早将老子与老聃并用,我们可以从《列子.黄帝第二》中找到例子:
   杨朱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教也。”杨朱不答。至舍,进溶漱中栉,脱履户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夫子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教。’弟子欲请夫子辞,行不间,是以不敢。今夫子间矣,请问其过。”老子曰:“而睢睢而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杨朱蹴然变容曰:“敬闻命矣。”其往也,舍迎将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
   在列子百余年后的庄子的寓言文章里,更是“老子”、“老聃”并用。一会儿称“老子”,一会儿叫“老聃”,例如前文所引用的《庄子.天运篇》中的例子。
   这是为什么呢?
   如前所述,“老聃”是老子身边文人雅士的叫法,而“老子”则是老子家乡下层人们对他的称呼。列子和庄子两者并用是与他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层面决定的。我们知道,列子和庄子虽然也是文人,但他们却是游离于统治阶级和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文人。
   列子全名列御寇,郑国(今河南荥阳)人,生活在东周威烈王时期。被史学界称为是“老子与庄子之间的道家学派的主要传承人”。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的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这样的列子遗事至今郑州民间还在流传,康熙三十二年《郑州志》也记载了这个故事。
   他自己说他在郑国隐居40年没有做官。一直与下层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但是,他确实道家学派的传承人,是名副其实的文人。所以,列子用乡间俚俗称呼为“老子”,又用文人雅士语称呼为“老聃”也正符合列子的身份和当时所处的地位。
   庄子是宋国蒙人,祖上是宋国君主宋戴公,标准的贵族后裔。庄子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行过分析批判。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小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你赶快给我走开,不要侮辱我。我宁愿象乌龟一样在泥塘自寻快乐,也不受一国君的约束,我一辈子不做官,让我永远自由快乐。”
   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常常与下层人民为伍。所以,他们的文章中出现文人雅士用语与乡间俚俗杂陈并用的现象并不奇怪。再说,庄子的家乡古之宋国就是今天的商丘,离老子隐居的鹿邑仅仅70公里。所以鹿邑人的“老子”称谓庄子应该不陌生。
   今天,在豫东一带,还常常听到“老生儿”的叫法,有的就干脆叫“老三儿”。这应该就是“老先生”的演变。不过,现在豫东的“老生儿”可以对同龄人,也可以泛指一切成年男性。这属于历史的演变使然。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且说王子朝到达楚国后,将周王室变乱的真相传告各国,指责单穆公诛杀众王子,扶立伪王,而晋国则助纣为虐。请诸国共同伐晋,以奖王室。
   王子朝当时发布的诏书还保留在《左传》中:“今王室乱,单旗、刘狄,播乱天下,壹行不若。谓:‘先王何常之有?唯余心所命,其谁敢请之?’帅群不吊之人,以行乱于王室。侵欲无厌,规求无度,贯渎鬼神,慢弃刑法,倍奸齐盟,傲很威仪,矫诬先王。晋为不道,是摄是赞,思肆其罔极。兹不谷震荡播越,窜在荆蛮,未有攸厎。若我一二兄弟甥舅,奖顺天法,无助狡猾,以从先王之命,毋速天罚,赦图不谷,则所愿也。敢尽布其腹心,及先王之经,实深图之。昔先王之命曰:‘王后无適,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穆后及大子寿早夭即世,单、刘赞私立少,以间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图之!”
   但各国畏惧晋国,不敢主持公道。
   在周敬王与王子朝争立中,由于晋国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与周敬王集团中的刘氏有姻亲,故晋国支持周敬王,而楚国支持王子朝。为了报复楚国,单穆公与楚国的宿敌吴国结成联盟,牵制楚国,使楚国自顾不暇,无力帮助盘踞在楚国的王子朝集团东山再起。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开始大举攻楚,楚师疲于奔命。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在单穆公纵容下,晋国当政的范献子(士鞅)会盟十五国诸侯于召陵,谋伐楚,但未获成功,晋国失信于诸侯。同年,吴军大举伐楚,攻入楚国都城。
   周敬王十五年(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单穆公派刺客到楚国杀死了王子朝。避难在楚国的王子朝集团无法立足,遂潜回到洛邑,由儋翩、老子、尹氏之族为首发动了一场大起义,并占据了谷城(今孟津横水东)等四邑。
   这次起义,规模很大。周敬王逃出成周,居于姑莸(周邑)。次年四月,周敬王命单武公、刘桓公平叛,与儋、老、尹氏之族战于穷谷(今新安县仓头乡境),尹氏战败。晋国派籍秦迎敬王入居王城。
   这时,儋翩、老子仍占据着谷城(今孟津横水东)、简城、仪栗(两城均在今洛阳附近)、盂(今沁阳西北)。周敬王十八年(公元前502年)春,周敬王命单武公、刘桓公伐此四邑,老子等人的起义遂告失败。
   但是,由单氏导演的这场变乱,在更大的范围内在继续着。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大败越国于夫椒,越王勾践入吴为奴。勾践在吴三年后回国,卧薪尝胆,欲雪此耻。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七月,吴王夫差北伐中原,与晋定公会盟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当时,单武公已卒,单平公袭爵,参与盟会。与此同时,越王勾践攻入吴国。
   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敬王卒,其子仁继位,是为周元王。三年后,越灭吴,会盟诸侯于徐州,周元王封勾践为伯(霸主)。
   从公元前520年六月十一日的单穆公政变,到周元王时代,单氏三世在周王室执政,造成王室和天下动乱不止。在这个时期,由于晋国失去霸主地位,其宫室日益衰微。而晋国公室是周王室坚定的支持者,晋公室衰微,使周王室失去左膀。齐国公室是周王室的右臂,由于与越国等国的战争,齐国衰微,其大臣田氏遂控制朝政,周王室失去右臂。失去左膀、右臂的周王室,未来之路将更加艰难。
   老子随王子朝奔楚的营地在涡阳县和鹿邑县,这里发掘出了老子妻子“圣母墓”及“关尹墓”。“楚苦县厉乡曲仁里”可能是王子朝奔楚的大本营之一。
   王子朝奔楚之后定居在什么地方?《皇览》(三国魏文帝时编写的百科全书)的记载:“(王)子朝冢在南阳西鄂县,今西鄂晁芪自谓子朝后也。”也就是说,王子朝的墓在今日南阳石桥镇;此外,今日南阳地区的镇平县有地名晁陂,这些地方可能都是王子朝后裔的聚居地。孟津四邑起义失败之后,在《左传》中再也找不到老子的足迹了。看来老子是归隐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老子姓儋,祖上儋季载本为姬姓,是周武王的同母最小的弟弟。在周公承王命平定管叔、蔡叔之乱后被任命为西周王朝的司空,因受封于聃(今河南平舆县北)而被称为聃季。因古“聃”“儋”二字通假,后人有时也称“儋季”,在西周的265年间,儋氏家族一直世袭为官。直到东周景王时期,儋氏家族仍然是东周王朝的九大家族之一。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卒年不详。虽未承袭其家族司空官职,却被任命为东周收藏室史,相当于今天的文化部副部长。因参与周景王二王子的王位争夺战,兵败避难于楚。期间曾改名李耳。邻里乡人称其为“老子”。公元前506年,老子等王子朝派的首领姬朝被当局所派的刺客刺杀之后,老子等人组织了孟津四镇起义。起义先胜后败,终于被周敬王的军队镇压。老子兵败后西出函谷,避难三秦。西行途中曾在景室山落脚,留下诸多民记。过函谷时应关令尹喜之邀于楼观台讲学论道。其讲义被尹喜等整理成《老子》上下篇问世。因古音“儋”与“聃”通假,孔门弟子将“儋”书写为“聃”。列御寇著《列子》始将“老聃”与“老子”并称。庄周紧随其后在《庄子》中也这样并用。后人相沿成习。

共 28275 字 6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带有严谨学术意义的散文。文章就周朝的衰亡和老子的归隐分七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而科学的分析。在“待解的历史之谜”一节中,我们通过阅读文章,知道了老子是一位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先人、哲人。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更是博大精深的存在。在“老子到底是谁”一节中,关于老子、老聃、老莱子算不算一个人,文章已经做了详尽的分析,相信看了文章的人也会得出结论。文章接下来的几节是关于老子思想理念形成的过程和历史上周王朝动乱的细节,以及老子在这之后为了思想疗伤而归隐老君山的猜测,和老子与孔子的历史性会面等等。可以看出,这篇散文,老师是耗费了很多心血写就的,而且是花了时间,研究考证了历史才形成的文字。不瞒老师说,对历史上的这位哲人我原本知之甚少,现在通过阅读这篇长文,我总算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了解了。感谢老师为看点带来这篇沉甸甸的佳作并倾情推荐。【编辑:兰花悠悠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426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兰花悠悠香        2020-04-19 15:06:58
  老师这篇文文虽然长达两万多字,读来却不见丝毫拖沓,而且这篇文字干净流畅,这不由人不感叹老师真是一位驾驭文字的高手。感谢老师给看点带来的精彩。
2 楼        文友:铁禾        2020-04-19 19:35:04
  具有学术性的文章,有意义,好文。
铁禾
3 楼        文友:荥阳家族        2020-04-20 10:19:05
  谢谢编辑老师的精彩点评!编安!
4 楼        文友:荥阳家族        2020-04-20 10:20:26
  谢谢文友铁禾老师的评论!祝文安!
5 楼        文友:陶桃        2020-04-20 19:26:59
  欣赏老师佳作,增长了很多见识。祝文丰春安!
6 楼        文友:荥阳家族        2020-04-21 10:54:29
  谢谢陶社长!能耐着性子看完拙作就已经很感幸运了!遥祝春安!
7 楼        文友:若海若蓝        2020-04-21 23:58:05
  老乡好,应该在楼层里回贴,感谢编和读者,不能另起高楼。写的真好!前几日,我一直醉着,有几个朋友从远方来,不亦乐乎!我还说,中国之现代,不读老子、孔子、庄子就是孙子,就是现代文盲!央视有句广告语,说的真好,豫见中国,河南老家!感谢先生为中国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会好好阅读的,有问题会和先生讨论的!祝你老身体安康,万事如意!
只码字,不管事,不问事,不惹事。
8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20-04-27 07:47:43
  恭喜获得精品,祝贺荥阳家族。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9 楼        文友:大地琴韵        2020-04-27 08:17:25
  恭贺佳作获得精品,祝贺郑老师!
10 楼        文友:闲云馆主        2020-06-03 12:34:28
  道家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思想的主流和源泉——
  
   而儒家只是继承了其中的一部分——
   即入世思想!
  
   所以,如果按照思想源流来讲,道家是主流,儒家是支流才对。
  
   可是现在有些人,却说儒家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
   正统思想——
  
   其实呢?只不过儒家善于把自己卖给封建统治者,而统治者呢,
   又觉得儒家方便利用而已!——方便他们一起去欺骗人民嘛!!
   所以,便封了一个儒家的正统虚名!
  
   而儒家呢?他们卖身上床,甘心沦为封建统治利用的工具而不以为耻,
   反以为荣!
  
   他们早以丧失追求真理者的立场——
  
   所以,终为子孙后代中的那些觉悟者所不耻……
  
   不就是一点高官厚禄吗?
  
  
   ——为了它,什么都可以出卖吗??
  
   这种人——终为子孙后代所唾弃!!
  
   ——切记!!!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