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徽州:八千祠堂五千村落(文化散文)

精品 【流年】徽州:八千祠堂五千村落(文化散文)


作者:潘小平 秀才,1460.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362发表时间:2016-10-29 07:57:19

【流年】徽州:八千祠堂五千村落(文化散文)
   徽州人常说,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孙孙兴旺,从这句话里,又可以看出“四水归堂”与人丁兴旺之间的关系。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丁”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观念,与之相关的想法,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我从审美的角度,则以为天井的设置把天宇与人心连接起来,此即中国古代生命观所谓的“天人合一”的体现。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将日月星辰,尽收于眼底和心中。
   曾有一次,我站在西递著名的“敬爱堂”天井前躲雨,那雨淅沥淅沥淅沥淅沥一刻不停地下着,到后来,便能够清楚地看到“四水归堂”的情景。徽派建筑所独有的鳞鳞鸳瓦,在雨中渐渐变成墨黑,那一刻我想,李约瑟于他的煌煌巨制《中国科技史》中所赞美的中国旧宅的雨,就是从这样的屋檐下滴落的吧?
   据说建于清嘉庆初年的棠樾保爱堂,建成时有36个天井,108间房屋,那该是怎样巨大的住宅啊!
   徽州民居的各个部分——主要是门楼、门罩、柱础、梁架、窗棂、栏杆等部位,都饰以各类雕刻。这是与汉画像砖同样伟大的艺术品,是民间手工艺人的杰作。所谓“徽州三雕”艺术,就集中体现于这里。徽州特有的八字门楼,多以浑厚、稳重的青石为门坊,门楼上层是砖砌瓦覆的雨檐,层层挑出,两角翘起,顶端则为特制的雕花瓦当和滴水,形成一排整齐的雁齿。门楼是砖雕大显身手的地方,一般都雕刻有各式山水花卉,鸟兽人物,戏文传说等图案,总体上以民俗和戏文为主。这些门楼砖雕,一般都有七八个层次,最多达九层,异常华美繁复。
   9、祠堂连云远近相望
   如果你前往徽州,那么你会发现,在徽州的各个村落之中,耸然高出民居的、最雄伟宏丽的建筑,当推宗祠。名宗右族,往往建有几座甚至几十座祠堂。祠堂连云,远近相望,是徽州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现象。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的某一部分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同时,它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是祖先魂魄的依归之所,具有宗教性和神圣性。所以,与一般的民居相比较,宗祠建造得高大气派,它既要符合宗族全体成员进行祭祖仪式的需要,又要使人在它面前产生肃穆和敬畏的感觉。
   中原“衣冠”之家大量迁徽后,仍然保持着原有的宗族体系,聚族而居,昭穆有序,组织严密;其宗法伦理,乃至饮食起居、冠婚丧祭等皆有定规,族规家法严明;各族均有宗祠统之,岁时祭祀,聚会有期;各族均有族产、义田,恤孤救灾,表彰义行;宗谱系牒齐备,不断修续,一姓相传,千年不乱。所以,清代徽人江登云的《橙阳散志》中才说新安“聚族而居,一姓相传,历数百载,衍千万丁,祠宇、坟茔世守勿替。”
   虽然,我们通常将“祠”与“堂”连用,称作“祠堂”,但其实“祠”与“堂”仍有区别。对于一个宗族来说,应该“奉先有祠”,而“起居有堂”。因此所谓的“祠”,是指祭祀祖先和宗族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所谓“堂”,则是宗族成员“日夕居止,拜起坐立,凶吉燕集,送迎往来”,进行日常活动的场所。我们现在所说的祠堂,严格意义上,指的是宗祠。
   徽州宗祠大多都是三进,第一进称“仪门”,或曰“大门”、“大厅”、“过厅”;第二进称“享堂”;第三进称“寝”。享堂是进行祭祖活动和举行祭祀礼仪的地方,是由古代的“庙”发展演变而来。徽州宗族祠堂里供奉的祖先神主,一般都以尊卑为依据,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尊者,包括始祖、创建宗族时的数代祖先和有功有德的祖先神主,这些“神主”永世不迁,永世不祧,也就是说,永远供奉在寝室的神龛之内,永远享受后代子孙的祭礼和血食。一类属于卑者,即一般没有什么功德的祖先的神主,这些神主,“五世则迁”,也就是说,玄孙死绝,高祖的神主即从宗祠里迁走了。古人认为,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亲尽。一般无功德祖先的神主,亲尽之后,再继续供奉于神龛之中已无多大意义了。
   历史上,徽州曾有大小祠堂6000多座,今天它们大部分,都已经倒塌了。
   10、十户之村不废诵读
   明清两代,徽州人在科举入仕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的徽州,“虽十户村落,亦有讽诵之声。”这是清朝大诗人王世贞说的话,作为文坛盟主,他对徽州区域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相当推重。宋元以来,徽州就是一个教育发达地区,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徽商财力的大量投入,徽州教育更加兴盛起来,除按定例设府学、县学外,还设有社学和塾学,以教乡里子弟。据康熙年间的《徽州府志》统计,当时徽州有社学562所,县塾5所,各家族的塾学更是数不胜数,以致“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此外,徽属六邑还有很多书院,坐堂讲学蔚然成风。据叶显恩教授统计,明清两代徽州共有书院54所,而“以紫阳为大”,“六邑诸儒遵文公遗规,每岁九月讲学于此。”文公是指朱熹。朱熹对徽州人读书致士的推动是巨大的,而徽州在科举上的盛名,也主要来源于朱熹在全国显赫的声名。方志里说,“自井邑田野,以至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其学所本,则一以郡先师朱子为归”,一点也不夸张。
   正是在朱熹的影响下,明清两代徽州人中进士的人数远远超过其他省份。据统计,徽属六邑明代中进士者,是392名,清代是226名。尽管这是一个很不确切的数字,但也足以反映徽州的人文郁起。蟾宫折桂,魁台历游,在深山僻壤也不乏其人。于是徽州各地便流传有不少科第佳话,如“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三殿撰者,是合歙休二县而言,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状元黄轩为休宁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状元金榜为歙县人;乾隆四十年(1775)乙未状元吴锡龄为休宁人。四翰林是指同治十年(1871)辛未同科考中进士并一同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的歙县岩寺洪镔、郑村郑成章、潭渡黄崇惺、西溪汪运纶。这四个村镇都坐落在丰乐溪沿岸十里之内,故称十里四翰林。又,歙县唐模村许承宣、许承家兄弟,分别于康熙三年(1664)和康熙二十四年(1685)考中进士并授翰林院庶吉士和编修,被当地人称之为“同胞翰林”。今天我们到唐模,仍能够看到站立在路边的同胞翰林坊。
   这些人在科举上的成功,给家族带来了声望,也带来了财富。明以后,徽州由读书科举而入仕的,绝大部分由大族子弟变成了富商子弟。伴随着明清之际徽商势力黄金时代的到来,徽州人读书科第的条件不断改善,大批徽州进士涌现出来,并逐渐把持朝政。
   11、寂寞青春风雨牌坊
   走进徽州,最使人感到突兀而且受到震撼的意象,是蓝天下寂寞站立的牌坊。
   在徽州,牌坊是与民居、祠堂并存的古建筑,共同构成徽州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建造牌坊以旌表儒教价值观所认定的优秀人物,是传统社会里各处都有的举动,也不独是在徽州,但在其他地区,却怎么也不可能出现如此数量众多、建造华美的牌坊。
   但徽州的牌坊,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都是贞节坊。徽州的牌坊种类很多,有功名坊、孝义坊、科第坊、百岁坊,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贞节牌坊。
   牌坊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在有清一代,达到登峰造极。它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后,被极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以及宫殿、庙宇、陵墓和主要街道的起点、终点、交叉点,还有桥梁等处,被海外称之为中国的凯旋门。在今天歙县的解放街和打箍井的十字路口上,矗立着一座古朴雄伟的牌坊,名叫“大学士牌坊”,俗称“八脚牌楼”。这是一座纯粹的石坊,梁枋、栏板、斗拱、雀替也都采用大块石料。这是歙州相国许国的纪念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许国其人,在明朝的历史上并不占据重要地位,但许国牌坊却是徽州牌坊最杰出的代表,体现了当时石坊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
   明清时代的徽州,为扬名仕途者建立了很多石坊,许国牌坊只是其中著名的一座。这些牌坊实际上是一座座“科举纪念碑”,它们象征着官本位的传统社会中读书入仕者的崇高地位,以及科举成功为家族带来的无上光荣。
   不过在徽州,说到底最多的还是贞节牌坊。明清两代,仅歙县一邑就拥有节烈妇女8606人,她们寂寞的人生,如同那些田间溪头寂寞站立的牌坊。也不知这8606名妇女,有过怎样的生活?有过怎样的青春和爱情?
   徽州最晚的牌坊是位于县城新南街的贞烈砖坊,它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距今不过100年的时间。一方面它的简陋,表明了曾经喧赫一时的徽商开始走向衰落,另一方面,它旌表的人数又最多,共旌表节烈妇女65078人。从这个惊人的数字我们可以知道,它是徽州妇女群体的祭碑。
   徽州触目可见的一座又一座节烈牌坊,是无数妇女的血泪凝铸而成。当明清时期的徽州商人,以无比的热情投入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去的时候,他们也许没有想到,他们牺牲的是妇女们的青春和生命。
   12、汪公崇拜岁时俎豆
   明清时代,汪公大帝几乎遍及徽州的每一个社屋,而在堪称民间盛大庆典的春秋祷赛活动中,我们也几乎每会必见汪氏父子的身影。据《寄园寄所寄》卷十一《故老杂记》上记载,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休宁迎春,共搭台戏一百零九座,金珠缯彩,竞斗靡丽,而规模如此宏大的演剧活动,就是为了酬飨“越国公”的保障之功。越国公就是汪华。汪华活跃于隋唐之际,隋末兵燹,天下板荡,汪华被众人拥戴,攻取了歙、宣、杭、睦、婺、饶六州,保全一方,自称吴王。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汪华归顺大唐,持节总管六州军事,授歙州刺史。他后来被封为越国公,死后谥“忠烈王”,归葬歙州。也许是因为统合徽州区域社会的功绩,汪华殁而为神,俗称“汪公大帝”,民间又尊奉为“太阳菩萨”。在徽州人的观念中,汪华崇拜根深蒂固,因此,在徽州的一府六邑,尊奉汪华的庙宇无处不在,汪姓也遍布了整个徽州。歙县贞白里坊往东不远的地方,今天仍存有汪氏的“忠烈祠坊”,为四柱三间五楼式,坊后就是千百年来越国公享受人间烟火的忠烈祠。
   旧时徽州,“社则有屋,宗则有祠”,社屋一般建于村落的边缘,特别是表示村界的水口处。祠是表示一姓一族的存在,而社则凸现了一族之在一地的存在,著名徽学专家王振忠以为,这两者分别承当了血缘和地缘关系的文化载体。清人《黟山杂咏》:“祠堂高耸郁云烟,松柏苍苍不记年。最爱风土尤近古,苏公族谱范公田。”
   所谓“苏公族谱范公田”,是指北宋苏洵和范仲淹对家族制度的创设。苏洵所撰《眉山苏氏族谱》,据说是近世家谱的最初模式;而范仲淹在其家乡广置义田,使范氏族人“日有食,岁有衣”,举凡婚丧嫁娶,都能得到义田的赈济。与此一脉相承的是,徽州的家族也纷纷捐置义田,扶孤恤贫,建构祠宇,作为岁时俎豆之地。徽州祠堂祭祖所行的三献礼,是遵循朱熹的《家礼》,极其烦琐费时。这些祭祖活动又分春祭、中元、秋祭、冬祭、祖先诞辰、祖先忌日等等。依据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秋仲祭祢的古代传统祭祖礼制,徽州宗族祠堂最普遍、最隆重的祠堂祭祖活动是春秋二祭和冬祭。“祢”是死去的父亲在宗庙中立主的名称,生称父,死称考,入庙称祢。祭祀之日,一些名宗右族往往要号令三通,或鸣锣,或鸣鼓,支丁齐集祠堂,气氛庄严肃穆。
   13、烟雨廊桥寂寥古亭
   整个徽州,到处布满了河流。“东西南北桥相望,水道脉分棹鳞次”,也因此徽州人在长河急流、风涛鼓荡之间,造出了许多桥梁。据民国《歙县志》记载,清末仅歙县一县,就存有各式桥梁441座,占徽州古桥总数的四成以上。
   现在让我们一同前往练江。练江仅6.5公里长,可就在这样局促的流程中,却负载了九座桥梁,其中著名的有太平桥、万年桥、紫阳桥,合称古歙三桥。都是中国传统的石拱桥,远远的,就能看见它特有的长虹一般的造型,优美地跨越在练水之上。太平桥位于富资、布射、丰乐、扬之四水汇合处,在从前的日子,它是婺源、祁门、黟县、休宁进入徽州府治歙县的必经之桥。这是安徽境内最大的古石桥,桥中心原先有亭,两边立有碑记,亭内供奉佛像,解放以后,为了便于汽车通行,将碑亭拆去了。
   在桥上建亭,或是建廊,歙人称之为桥屋,现代刘敦桢先生命名为“廊桥”。歙县古廊桥尚遗存有十多处,著名的如北岸的北溪桥,许村的高阳桥等等,都是非常非常美丽的桥。
   许村高阳桥廊屋七间,通面阔21米,进深5.3米,走进去后,有很宽敞的感觉,并不觉得是在桥上。两侧都置有坐凳,也许是因为不知经了多少朝代、坐了多少人吧,这些木质的坐具都一副饱经沧桑的样子。在过去,廊桥属于水口,是村民们歇息娱乐的地方。廊上的龙凤彩绘,在雨天里有些暗淡,廊桥两端的阶梯式三山封火墙,也有些雨意潸潸。据村里的老人们说,在徽州以及外地,三处比较有名的许姓村落,都建有“高阳桥”。一处就是许村,一处是唐模,还有一处,是在江苏的宜兴,那里在明清时期,是重要的徽商侨寓地。“高阳”是“许”的郡望,我们由此可知徽州许氏的古老。只是不知别处的高阳桥,是不是也是这样如许村般美丽的廊桥?

共 61999 字 13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7...13
转到
【编者按】很多画家,都喜欢去西递、宏村等地写生,不需要刻意找,随意停留在一个地方,就是一幅极美的画卷。《徽州:八千祠堂五千村落》一文,就好似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长卷。黄山水,新安源、徽州民俗、徽商、徽州古村落则是水墨画的四个层次。而有缘依次走过的作者,则是这幅图中,被古民居、祠堂、牌坊掩映的那一个。她并不期许在走过的地方留下什么,而是一直在思考,可以带走什么,反馈回来什么。每次走入徽州,这个古老的地理概念,作者都会被徽州昔日的辉煌震撼,她用文字一笔一笔用心描绘,将对她所有的喜爱和尊敬,都跃然纸上。 先说水。水是这幅图的脉络,“黄山水、新安源”一章节,顺水流动。新安源头六股尖、九曲率水几流转、世外横江有桃源、丰乐水下岩寺来、有水若绩扬之水、大徽岭下大徽村、新安江口汇三江七小节,描写徽州之水“缭绕变化,浮光摇影”。同时,也为下一层描绘,搭建好忠于事实的极为精准的框架。每小节之间,作者书写“现在,让我们进入……”读者会有一种感觉,我们并非在阅读文字,而是真真切切地走入徽州美景,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丈量那里的每一幕风景。作者常用独立的段落:毫不过分;这说法很诗意。以表示她的惊叹之心。 写过水,继之写这里的民俗。“徽州是个独立的民俗单元”,道出这里的独一无二。同时,深层次挖掘出之所以如此的缘由:徽州是一个移民社会、聚族而居烟火万家、百年不乱谓为纯族、傍水结村依山造屋、风水咽喉水口财神、街巷勾连形似迷宫、马头花墙五岳朝天、有堂皆井无宅不花、祠堂连云远近相望、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寂寞青春风雨牌坊、汪公崇拜岁时俎豆、烟雨廊桥寂寥古亭、打目连嬉龙灯等十四小节,顺着各自的纹理,呈现徽州独特民俗,描绘画卷独特的底色。 框架底色绘制之后,人物悉数登场,“徽州与徽商”。徽商可以说是徽州文化的经济基础。身背包袱、夹着雨伞,行走在山间宽不过一庹小路的徽商,每一个都会有自己的血泪史。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徽州古道商路迢迢、走到深渡丢了家务、北达燕京南极广粤、东南无徽不成镇、扬州繁华以盐盛、海上贸易亚欧通商、一世夫妻三年半、儒贾不分亦儒亦商、绩溪厨徽菜馆、弥天花雨唱徽州等十一小节,若十一根线条,将徽商勾勒,虽并不精细,但个性分明,栩栩如生。 框架、底色、人物都有了,就有了家。“徽州古村落”。西递、宏村、龙川、棠樾、呈坎、唐模、篁墩、浯村、上庄、雄村、万安、渔梁等12个古村落,是徽州数不清的古村落中代表。有的诸如西递、宏村已经享誉中外。有的则依然在徽州山水中静默。村落中的祠堂、牌坊、街道、桥梁、谜窟、水坝大多还保留着最初建造的模样。 作者用文字描写的惠州水墨长卷,似有訇訇水流之声,将我们环绕的同时,让我们不受赞叹作者为了书写此文,而查阅的大量资料,以及缜密、详尽、精准、客观的描写,都彰显作者严谨的行文作风。这些,亦是徽州文化精神的传承。作者此刻好似背着包袱,夹着雨伞的徽商一般,行走在古老而仍灿烂的古徽州之间,脚印里,是作者的领悟,双眼所及之处,是对这里一草一木,一房一屋的敬重和珍爱。 此文,作者用细腻的描写,清晰的层次,徐徐展开这幅水墨长卷,读过,仿佛置身其中,移步换景,流连忘返,受益匪浅。此文,具有深厚的现实指导意义,是一篇厚重的文化散文。可谓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平淡是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103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6-10-29 08:05:17
  细细品读了好几遍,从来没有去过,就仿佛真的跟着您走过一遍似的。一幅幅美景交替呈现,一幕幕场景穿越时光重现。真的好喜欢。有机会去,一定带着您的文字,重游故地。
2 楼        文友:醉吟烟霞        2016-10-29 11:44:01
  作者的笔触,灵魂的邀约,就这么一步一步走进去了,单就徽州二字就会让人联想,村落,花海,民居,还有那些在语言里,服饰上,饮食中的淡淡思绪。
   编按的洋洋洒洒没有简单的复制,编辑与作者的共鸣,给读者当然也是同样的烟火味道。谢谢!
用腳步丈量北大荒這片神奇的土地,用相機記錄身邊的故事。
3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6-10-29 22:21:57
  读后
   1、那些在漫长而黑暗的徽州古道上亮起的一星两点的火把,该是多么温暖而美丽的意象啊。
   2、鸿篇巨制,学识储蓄,隽永见识,深邃思想,如排山倒海,浩浩荡荡,一泻千里,读之如饮甘泉!
   3、感谢作者无私分享!真真辛苦!【敬茶】
4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6-10-31 17:34:26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